大地的女儿:一位女物探工程师的三重奏
发布时间:2025/3/5
在华北平原的田野深处,一台台地震仪如同银色的琴键,在物探研究院女工程师亚东菊的指挥下,正编织着地球深部的交响乐。这位与大地对话了十三年的物探女工程师,用勘探波的韵律破解着地质密码,也用女性特有的细腻谱写着她人生中的三重奏。2013年的盛夏,青纱帐般的玉米地里蒸腾着40度的高温。刚毕业的亚东菊穿梭其中巡查检波器,记录着炮井深度。玉米叶锋利的边缘在她的脖子上刻下道道红痕。以往校园里抡大锤敲击铁板声转变为炸药激发的轰隆声,伴随着地动,井洞中的水瞬间冲射而出,看着一张张单炮记录,校园里的理论知识在这里慢慢地具象化。三个月的野外时间,从线班到炮班,又从仪器到内业,亚东菊将野外流程全都跟进了一遍。当同事看到她因紫外线过敏而长痘脱皮的脸颊时,她却兴奋的讲着野外的各种知识和趣事。去年,同样的执着投射在葛泉井田的三维地震勘探中。初春乍暖还寒,亚东菊穿着两件羽绒服奔走在工区踏勘,看着深约几米的沙坑、随处可见的水坑、芦苇荡、小树林和河道内大块卵石。她在思索: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在这样复杂的地表下,穿透三层采空区,获取有质量的下组煤信号。亚东菊是个急性子且坚韧的姑娘,和物探研究院、数据中心的同事们破解难题迎难而上,根据地质任务,结合详勘情况、卫星图片,制定了一套套解决方案。带着最优方案,野外施工顺利开工。然而,又有新问题出现:上游水库放水将即将施工的半个工区淹没,河道中湍急的河水卷着石块滚动,河漫滩上的泥沙软烂陷脚。面对突发情况,亚东菊和项目组成员连夜探查水域情况进行变观,跟领导开视频会议制定方案,从发水到确定解决方案的两天里,亚东菊只睡了两个小时。同事问她“压力大吗”,“大”;“看见发水,慌了吗”,“没有,我相信自己,相信我们的技术团队”。当投影仪将精准的地下断层构造投射在会议室的幕布上时,评审专家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突破,更是一个女性科技工作者在极限条件下的韧性绽放。
总有人问,女同志经常出野外、出差,家里肯定有不少帮手吧?亚东菊的爱人在外地上班,平时家里只有她、孩子和婆婆三个人。犹记得宋家营综合气项目验收汇报的那天,她的儿子因甲流高烧到近四十度,体温居高不下,早上来不及给孩子喂药,亚东菊就赶往了汇报现场,汇报讨论持续到下午,趁着午间休息的半小时,赶忙跑回家瞅了孩子一眼,愧疚地抱着孩子滚烫的身体掉下了眼泪,给婆婆交代两句,她来不及吃饭又回到了汇报现场。她总说孩子小但是工作不能因此耽误,现在是难点,咬咬牙没有过不去的坎。就这样平衡好了家庭与工作的关系,和家人聚少离多的日子里,爱和亲情并没有变淡,而是在一次次相聚中倍加浓郁。在她和项目组的共同努力下,宋家营项目钻孔验证解释成果,主要煤层预测深度相对误差仅0.24%。这背后的付出,又有谁人能懂。母亲这个身份,本就是一场持续终生的地震勘探——我们永远在亲情与理想的双程时距里,寻找最完美的叠加剖面。参加工作的13年里,亚东菊先后主持参与完成物探项目36个,涉及煤矿三维地震勘探、深地探测、地震安全评价、综合气勘查等方面,其中获中煤、省煤炭协会、省地球物理学会和省煤田局等科技成果奖27项。并先后荣获河北省新世纪“三三三人才工程”三层次人才、物测队“安全生产先进个人”、“年度先进班组”、邢台市“燕赵英才卡(B卡)”和河北省地球物理学会青年科技奖。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讲堂上,亚东菊代表我队作专业报告,赢得了在场学员的热烈掌声。
当春风再次染绿勘探工区的白杨,亚东菊依然带着自信走在项目最前端。她的身影叠印在无数女性科技工作者群像之间,像红梅傲雪般在地质领域绚烂绽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