佳作欣赏
从未放弃的梦想
发布时间:2017/10/10

从未放弃的梦想

——读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有感

于海蓉

 

展卷捧读,穿越时空,我仿佛踏上了陕北的那片黄土地,来到了延川的窑洞前:

是谁在艰难困苦的人生路上顽强追寻?未满16岁就成为了插队梁家河公社的一名普通知青,从繁华的首都来到黄土高原的山沟,心里真的没有茫然和失落呢?跳蚤咬起的肿包,圪蹴在凳子上拉话可能逃掉?吃不到新鲜蔬菜的喉咙“燥的冒烟”,嚼一盆酸菜能否败火?生猪肉蘸酱油膏吃的津津有味,一时慰藉了少油的肠胃?连枷打麦高强度把犁整地要技术,得心应手的娴熟难道不是来自于长久的练习和付出?上山下山挑起农肥和麦穗,仅仅靠的是那根压在肩头的硬木扁担?受迫害的父亲、挨批斗的母亲,“黑帮子弟”的帽子像一团团如影随形的乌云,笼罩着“从负数开始”不公的命运,沉重的压力锻造着精神,依然保持着一份对人民的敬意与悲悯,这里的百姓待他如亲人,“不跟红旗走”的喧嚣消散于乡亲们异口同声的“好后生”中,毫无保留的接受和爱护这个年轻人,他在这里入了党成为了村支书——带头致富的领路人。他待百姓情更深,再糙的饭也吃的下,再穷的人也看的起。粮票和钱压在碗底留给派饭的大嫂;敬拜过世的老党员的母亲;和气对待“半憨憨”的抢卷烟的“灵娃”;把身上所有的钱物送给一位素昧平生的红军老人;“青年夜校”里讲课特别认真;帮老人拉车一路拉话聊的那么亲近。

是谁?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,在这里成长扎下了根,准备在陕北当一个农民,回报这里的父老乡亲,带领大家一起改变贫穷的面貌。提起笔给农科院写信,蔬菜长成后分给了村里人;良种培育学习那么认真,小本子上的笔记那么详尽;打井第一线上率先跳到冰面清理残冰,打井成功解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;当他成为村里唯一的北京知青时,心里想的不是如何尽快离开农村,而是踏实做好一个农民:提出学习沼气的建议,去四川学习,一待就是40多天,真学真看真实践,千辛万苦做贡献;铁业社解决了农需,淤地坝增加了耕地,缝纫社解放了妇女劳力……

是谁?始终坚持读书和思考,深夜的煤油灯下那个孜孜不倦苦读的身影在窑洞里如此分明。煤烟熏黑了脸颊和鼻孔,知识照亮了求索的心灵。炕头上的专注,田埂上的思考,厚厚的大部头,发散的大视角,不断的自我丰富、自我提升,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,分析对比讨论切磋,意气风发挥斥方遒,古典诗词的悲壮苍凉与激越豪放,民族文化历史变迁里的正能量,世界名著开阔思维视野带来了丰富给养,军事和国家政治著作厚重了战略思想。

是谁?给我带来这样的思忖与追问;是谁,给我带来这样的感动与振奋。没有天生的伟大,7年的知青岁月,他在陕北的黄土地深深扎下了根,与人民血肉相亲,与人民心连着心;在困境中读懂了“中国农村”,是知识与工作经验最丰富的沉淀积累,培养了自信心,熔铸了精气神;7年的知青岁月,洗礼了多少青春颜色,磨砺了一颗赤子之心。正是从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导人!那从未放弃的梦想,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,是有穷且益坚、不坠青云之志的气节。

站在世界的舞台中央,掷地有声的中国声音震撼寰宇,披荆斩棘的中国精神永不沉沦。

 

  • 上一条:源水既清 波澜自阔
  • 下一条:十月抒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