佳作欣赏
致敬青年,致敬伟大,致敬总书记
发布时间:2019/9/2

青年是什么

有人说,青年是一种奋斗。是身处逆境却昂起头颅的精气神。1969年初,15岁的习近平来到黄土高原的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,直到1975年10月离开,一扎就是七年。作为年龄最小、去的地方最苦、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,他把梁家河当成第二故乡,同吃同住、同心同行,与陕北人民,或者说与中国农民建立起血浓于水的情谊。

有人说,青年是一种热爱。从选择的那一刻起,就意味着无怨无悔,笃定前行。去往延安的知青专列上,整车的人都哭了,只有习近平在笑。年轻的他,念兹在兹的是终于要去另一个地方挥洒自己的青春与热血,他满是期待,他充满渴望。

有人说,青年是一种信仰。无论外界多么不尽如意,落差几何,都不轻易逃离,而是选择隐忍。漫无际涯的黄土高坡尽是“穷山僻壤”,习近平无法将眼前的情景与革命圣地、与自己的未来联系起来,心中诧异:“新中国成立已经十几年了,怎么竟还有这么穷困的地区和农民?”茫然和失落涌上心头,却没有走上眉头。事实证明,知青七年,习近平挨过各种苦、受过各种罪,却从未有过一丝当“逃兵”的念头。

有人说青年是一种坚持。无论条件多么贫困,无论时光如何难捱,都要不忘初心、继续前进。习近平来到陕北的初心是什么呢,是磨炼自己,是成长为一个真正的青年。于是,我们看到他捱过了“四关”:“跳蚤关”、“饮食关”、“劳动关”、“思想关”,遍尝人间滋味,真正成为中国大地上的一名普通百姓。

 

伟大是什么

有人说伟大即是不屈。一个伟大的人,不会因一时一隅的境况而变化无常,却会在每一个阶段、每一种状况中,活出自己的精彩。梁家河人不会想到,这个“娃娃”会成为中国这艘巨轮的“领路人”。但梁家河人知道“这个娃娃不一般”。他超过十次申请入党,却因为父亲的所谓“问题”屡屡被拒,但从未放弃信仰,直至被批准入党。他被梁家河的村民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,成为中国最基层政权的一份子。

有人说伟大蕴于日常。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。担任梁家河党支部书记后,习近平很“珍惜羽毛”、努力当好这个“小官”。他带领老百姓建淤地坝、办沼气,办铁业社、代销点、缝纫社、还搞河桥治理……陕北七年,锤炼了他坚韧不拔、坚毅刚强的性格,铸造了他自强不息、志存高远的情怀。正如回顾插队经历时所说:“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,后来遇到什么困难,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,现在干嘛不干?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。”

有人说伟大源自实干。插队那些年,习近平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,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险活都干过,而且都抢着干,从来“不撒尖”。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。陕北七年正是习近平“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”的人生第一站,是他读懂人生、读懂中国、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。在这里,他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,收获到一部不著一字却可以受用终生的人生宝典。

 

总书记启示了什么

启示了现在依然需要吃苦精神。总书记说: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。最大的收获有两点: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,什么叫实事求是,什么叫群众。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。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。这种获得,都是在吃苦中获取的,别无他法。

 启示了要做最好的自己。治国犹如栽树,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。无论一个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当中,只要积极地面对生活,无私地为他人奉献,抱有远大的理想,那么无论将来成为工人、农民、学者、医生、教师,或者国家干部,都能为人民服务,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,直至成为栋梁之才。

启示了要始终抱有一颗爱国之心。位卑未敢忘忧国。在奔腾的浪花里,在征服宇宙的大军,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,每一个中国人都把青春和伟大融进祖国,不忘初心、砥砺前行。这些梦想、这些前行,山知道,江河知道,祖国知道,祖国最终会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。(张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