佳作欣赏
沙棘旱柳竞芬芳 ——陕西小纪汗三维地震勘探项目施工侧记
发布时间:2020/11/17

榆林,古称“上郡”,始于春秋战国,兴于清明,明朝九边重镇“延绥镇”,因古城地貌东西走向酷似两座驼峰又称驼城。

榆林位于中国陕西省的最北部,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,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。是一座年代久远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,地域广阔,地貌独特,既有高山流水,又有大漠沙海。长城沿线,林草葱绿,牛羊成群,牧歌悠扬,丘陵沟壑,梯田层层,花果满山,堪称“塞上江南”。

“陕北的山来榆林的水/米脂的婆姨实在美/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/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……/”一曲民谣,不仅道出了榆林山水与人的美丽,也道出了黄土高原的无限魅力。

榆林的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,被誉为“中国的科威特”。我队2019年中标了陕西华电榆横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小纪汗煤矿11盘区、13盘区南翼三维地震勘探项目,受新冠疫情影响,施工队伍六月开赴工区进行野外数据采集工作。工区位于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镇,北距榆林35公里。工区分为两个区块,地形地貌大部为风积沙丘,北部有较大面积农田,农作物为土豆、玉米和苜蓿等。

初到工地,出门右转,一眼望去黄沙和绿树交相辉映,沙丘底部是郁郁葱葱的沙棘、红柳,沙丘顶部金黄色的细沙。一阵风来,小沙粒随风撞击着枝条,发出“沙沙…咔咔…”的声音,犹如一曲沙精灵和柳美女的和声,让人心旷神怡。出门左转,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,马铃薯藤蔓在初升红日的照耀下,闪闪发光。走近后才发现在成条状的苗陇间藏着大文章:条条黑色塑料管按固定间隔从小孔里滴出井水,浸润着土壤和根系,马铃薯的根茎粗壮有力,预示着今年定是好收成。

出了工区沿乡间柏油路往东走,五公里处有座木华黎墓—“金克敖包”(埋葬英雄的地方)。驻足浏览,望向远处无尽黄沙,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在心头翻涌,花草树木变成千军万马耳边呼啸。看着眼前矗立的墓碑,静静地感受历史的沧桑。

施工期间,有幸感受了“第一届木华黎金克敖包文化活动”的盛况。蒙汉居民汇聚一起,鸣炮祭扫,颂念祭词,并举行赛马、篝火晚会、唱大戏等活动。庙会期间还有各种地方特色美食,炒米、酸奶、奶酪等各种蒙古族特色小吃让人唇齿留香。

再向东往小纪汗镇方向有一段约1公里的路,道路笔直,两侧种满了旱柳,夏天的柳树婀娜多姿,叶子葱葱茏茏。密密层层的枝叶挡住夏日的阳光,阳光透过枝叶在路上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圆圈,树影斑驳就像置身一幅水墨画。

整理戎装上战场,初衷不改勘探忙。在诗人眼中的黄沙、绿柳、农田、水系,在勘探人看来确是阻挠施工进度的各种拦路虎。沙丘高低不平,忽上忽下,落差从不足一米到二十米有余;沙棘红柳在低洼处大面积抱团,茂密的让人钻不过去;大片农田采用机械化管理,严禁人员靠近……一个个难题摆在了项目组面前。

用一位老职工的话讲,“没有征服不了的山头,没有干不了的活儿”。面对各种拦路虎,针对特殊地形,项目组在设计阶段便进行优化,争取了多布两条线多放六炮的观测系统,测线翻滚方式由纵向变成横向,提高了施工效率。在不破坏植被前提下布设检波点位和激发孔位,保障施工进度和资料采集质量。测线经过村庄,项目组技术人员不辞辛劳,前后跑了三遍寻找可激发位置,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制定实施方案。大家勠力同心、协调有序,誓要尽快拿下这个项目。然而,正当大家热情高昂的时候,大难题却出现了。11盘区中北部的大片马铃薯地限于严格科学地管理,除本农田内人员禁止外来人员进入,怕带来病菌影响收成。无奈,只能等马铃薯收割后再次进场。项目组只得带着遗憾,暂别榆林。这一别,就是一个季度。

再进工地,项目组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抓紧时间,力争尽快完成任务。其次,就是对抗寒冷。海拔一千二百多米的陕北,夜里已经零下,阵阵寒风将思绪还在秋天的人们,直接拽入冬天。然而再冷的天,也挡不住项目组的热情,日工作量不降反升,一天比一天多。

众人拾柴火焰高,万人开动大帆船。经过项目组全体人员不懈努力,终于顺利完成了榆林小纪汗煤矿三维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工作,这又是物测队人打下的一场漂亮的硬仗。(张昭)